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湖南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工科院校体协副秘书长单位,中国学生定向越野协会主席单位。其前身是湖南大学体育部。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1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1个,在职高教硕士点1个;社会体育学本科专业1个,运动训练学本科专业1个。在校硕士生34人,本科生103人。学院设有“二系二部”:体育系、健康系、院务部和研究部。现有教职员工84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3人,硕士生导师17人,国家级裁判1人。学院先后派出12名硕士生导师参加教育部体卫艺司举办的体育硕士生导师培训班。1人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1人赴美国公派留学。
体育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由湖南大学基础课部分离生成的体育教研室,当时有教师1人。1953年增至3人,1956年扩大到7人。
1978年,恢复大学高考后,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趋势下,体育教研室得以恢复和重组,时有教师19人。
学院现设六个公共体育课教研室,运动训练教研室、体育专业课教研室、公体综合教研室、公体女生教研室、公体球类教研室和一个群体教研室。
学院是全国工科院校最先获得体育专业硕士授予权的五所大学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一个,并正在筹措条件申报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
学院拥有体育馆两座,室外游泳池两个,塑胶田径场两片(一片正在建设中),在2003年湖南省高等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检查评比中,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
截至2003年12月31日,学院共有教职工82名,教师63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8名,硕士生导师5名。近几年来,本院硕士生导师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本专业上发表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五部,承担国家级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与此同比,教学、训练也取得令人欣慰的成就:2000、2001、2002年连续三年被湖南省体育总局、湖南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达标”优秀单位;在竞赛上连续三年参加湖南省CUBA选拔赛获得男篮冠军,2003年代表长沙市参加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篮球赛,取得了第六名的佳绩。目前,本院教学、训练梯队结构合理,学术团队业已形成。
经过50多年的教学磨砺,尤其是近十年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洗礼,体育学院在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要跟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既需要根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纲要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身心两健的学生,也需要根据体育学科发展的走向着意开拓专业人才基地,进而确立了以基础教育拉动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据此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特色的工作思路,它们是:
在高等学校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中,体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认识到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学院始终坚持“体育课是主战场”的工作定位,将抓好体育课、落实体育教育目标视作头等大事,并不断推动它与时俱进。
从1993年起,改革单一体育课,引入选项上课机制,形成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相结合的两段式体育课教学模式。
1997-1998年,随着国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再一次对体育课形式进行改革,将两段式体育课改革发展为教师、学生双向自主选择的专业课模式。
2000年以来,随着学校合并迎来的教学点增多和授课学生增加的趋势,体育课逐渐形成多层次(本科生、研究生、成教生、留学生)、多环节(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余训练)、多类型(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康复体育课)的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竞技化是阻碍体育教学引人入胜的关键环节,为了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桎梏,1997年,本院教师集体编撰了新型大学体育教科书《体育学》,并以此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将大学生喜好的众多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女子形体健美操、定向越野、登山等)引入课堂,使体育课教学内容由竞技体育的一枝独秀变成了娱乐、健身、健美、保健、康复体育的百花齐放,这一措施极大的活跃了体育课堂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要求,体育课在开设课外一般实践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运动保健课、专项训练课,并根据体育课以本科生教学为主体,兼有研究生、留学生和成教生四个层次的教学对象的特点,不但提出了统一的体育课培养目标,而且制定了针对性的培养规格。
体育课的统一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使95%的学生达到《锻炼标准》,70%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能转化为体育人口。
(1)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为队扬名,为校争光”的理念;高水平运动队竞技能力进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依据这一法规性文件,社会体育专业在老牌体育院校应运而生,同时也给公共体育教育向专业体育教育的提升带来契机。2002年,学院当机立断Kaiyun官网,作出了申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决策,其理由是:秉承千年学府的文化底蕴,仰仗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依托现有雄厚的教师力量,借助数十年的体育教学管理经验,可以承担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任务。
2003年9月,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的25名学生如期而至,这不只是提高了学院体育教育的办学层次,还扩大了学院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因而大家都倍加珍惜这一新生事物,一致认为要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使社会体育专业这支幼苗,在共同的培育和浇灌下长大成材。为此,近一年来,围绕社会体育专业的硬、软办学条件,学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如拟定了社会体育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优选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规划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并针对我国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的市场要求,结合我校经济与管理、教育等优势学科以及我院师资力量与研究特长的有利条件,在审时度势的大前提下,为社会体育专业确立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残障育”两个专业方向,前者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涌现的一个热门专业,后者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亟待开拓的一片全新领域,我们坚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一定能办出水平和特色。我们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翻一番,以保证学校投入的合理回报。
自2003年9月始,学院承担了公共体育、专业体育、体育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体育教育。身处其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公体教师进入专业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由操场到讲台的转化,它需要一个“充电”和“再学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有效获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以教研促教学。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纲要》,该纲要涉及到转变体育教育思想、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拓展体育教学形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依据新纲要编撰新教材已是势在必行。考虑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我们依据新纲要提出的“三自”理念(即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构思了一套校本型教材,动员大部分体育教师参与其中工作。这套教材由体育课程原理、大球运动、小球运动、武术运动、形体运动、户外运动等六本书构成。教材出版后,不仅为我校的公体教学提供了课程建设的主要素材,而且使新课程纲要能得到广泛的宣传。
转入专业体育教育的教师如何尽快进入角色曾经困扰过我们,虽然,观念转变是先导,为此我们计划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取它山之石、用以攻玉。但是,如果不让他们切身体验角色转换的艰辛,恐怕难以唤醒他们自以为是的本性。于是,我们利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构,组织专业教师了解课程平台的类别、课程设置的要求、专业学科教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定30位专业教师对49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这一工作的实施,不仅使任课教师提前了解了课程的内容,加强了他们自修的紧迫感,而且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教学文件基础,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接受专业教育。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是我院最高教育层次的体育教育,该硕士点2000年获得,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两届学生在读。本学科的主要特色体现在:(1)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基本理论的新发展,并结合高等体育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体育改革的实践,探索现代体育教学与训练改革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与新途径;(2)研究不同运动项目的原理、技战术特色、国内外发展趋势等,探索有关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3)研究运动轨迹、运动原理、动作解析、运动模拟仿真等技术。有鉴于此,学院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要求硕士生导师每人联系两名副教授和两名讲师,组成协作组,研究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工作,指导研究生从事论文选题与文献检索工作,另外还要致力于教改课题的专项申报,通过教授——副教授——讲师的专业工作模式,让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团队传帮带的强大作用,从而在学习期间建立起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高水平运动队是衡量一个大学综合实力的橱窗,对此学校高度重视,而我们学院则是从上至下更是关注它的成长与提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采用择优选拔的方法,并实行任期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目前在岗的教练员15人,其中副教授占60%,45岁以下的占73%,80%的教练员仍然兼上公体课,教练员们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勤于钻研,近三年共发表论文51篇,表现出强烈的学术进取意识。
多年来,我院在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上,一直坚持“少而精”的办队思想,注重抓优势项目,抓品牌效应。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将在CUBA比赛中赛出名气的“湖大男篮”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将在省内高校田径赛中一直独占鳌头的“湖大男子田径队”作为主要项目予以扶植,并运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条例的相关激励政策,促使篮球、田径两支代表队相互竞争、相互促进,进而带动常规训练队伍(校女篮、男足、乒乓、健美操队)的急起直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如在2003年湖南省第七届大会上,名不见经传的校足球队、校乒乓球队都一举夺冠。
科学的管理是保证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效益的前提条件,在多年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学院逐渐建立了一套管理办法,如今,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管理、训练管理、队伍管理、文化成绩管理、教练员管理、竞赛奖励制度都有章可循。
体育课程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体育课程包含体育教学、课余竞赛、课外活动、代表队训练的新的课程理念引导下,学院用“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指导课程建设实践,着重作了如下工作:
学校体育运动场馆、器材设施以及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培养健康人才的需要;是聚集名师和提升现代教学条件的根本保证。
学校拥有多功能现代化体育馆2座、室外塑草塑胶运动场2块以及各类室外场地52个,总面积达53838.1㎡;在校学生人均风雨场馆面积0. 55㎡,运动场地面积2.42㎡。根据体育教育的不同需要,将学校的运动场划分为:标准化的室外运动场、现代化的体育馆、大众化的运动休闲健身场、休闲娱乐的活动空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地五个部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众体育的活动开展提供了设施较为齐全的硬件保证。
为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学院添置了无线耳麦、音响、功放、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大型投影机、体育课件制作设备,为学校体育雨天教学的大部分课程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2003年开始筹建仿真和测量实验室。通过一年的建设和调试,面积达300㎡、实验仪器达10万余元的学生健康测量室开始投入使用。
2004年,为尽快改善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实验环境,在南校区体育馆内建设完成100㎡小型实验室一间,并配置有电脑等相关实验用具。
师资队伍的有序建设,体育教学的现代管理,是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此我们十分重视。
为培养具有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推行了:①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熟练运用教学技能,胜任体育教学的职责。②教学督导制。严格规范教学常规和秩序,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导与检查。③学年考核制。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立足岗位成材。④在职培训制。有组织、有计划支持青年教师(本科)进修硕士课程。⑤青年教师准入制。从2000年起,规定原则上只接受硕士学位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通过上述措施,学院培养了一批富有发展潜能的中青年教师,如男篮教练员刘惠清老师的篮球技战术训练能力,黄文武老师培养高校撑杆跳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袁磊老师培养高校短跑和跨栏运动员的能力,都在湖南甚至全国高校得到认可。
创设体育场馆的动态管理模式,使之符合体育教学、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不同时间段对场地、器材的使用要求,是我院体育俱乐部具体落实“健康第一”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其做法是:同一场地设备、一套人马,在课内课外两大时间段,保证三大重点即体育教学、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任务的高效、和谐完成。动态管理模式不但保证了整体教育体系的正常运作,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必需的硬件环境,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和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文件管理系统化是衡量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群体、训练等方面的工作计划和教学文件,以及相关工作总结、体育情报资料等材料的整理归档,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基础性工作。学院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正在通过培训人员和制定规范,促进该项工作走向正轨。
体育教学是我校体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不仅把体育教学视为学校体育的生命线,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而且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看待。这些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从93年开始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将一年基础课、一年专项课改变成半年基础课、一年半专项课。98年对体育课程模式作了进一步革新,实施学生自主选项上课。在选项教学中,提出了“一专多辅”体育教学模式,即以专项教学内容为主,辅以多种运动项目的随机搭配,让学生在享受专项学习乐趣的同时,接受广泛的体育基础知识教育和体育意识熏陶。
其中,作为改革实验中的女生形体课教学已初见成效。女生形体课以“塑造青春”为主体,力求使我校女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达到:塑造健美肌体、塑造坚毅品格、塑造优雅气质、塑造开放个性、塑造团队作风。为此,在女生形体运动教学中,以形体塑身为主,辅以武术、定向越野、球类运动等教学内容,不但充分展示了女生形体练习的风采,而且让她们体验到了坚毅的品质还需要从其他体育项目中获得。
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的女生形体课,尝试以学生自主选择技术动作,融以学生对运动体验后所创编的健身组合操,运用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女生进行体育考核和考试。女生自主选项考核与“一专多辅”的选项课程体系相融合,形成“以教助能”、“以评助学”的教学关系,能极大的提高体育课程质量。
2002年,为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和增长学生体育知识,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院支持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教师开辟了“麓山体博网”。该网站以“湖大体院”功能板块为中心设计,将体育教学的网络辅助教材“科学论文”、“博览体育”以相对独立板块分设,利用 “新闻快报”、“缤纷校园”全面反映学校的体育教育动态和体育文化风貌。网站成立以来,每日点击达千余点,目前已享誉国内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界。
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我院教职工以“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探索自我发展道路,在不甘寂寞、锐意进取的行为方式下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1999年,为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管理,正式成立“学校体育俱乐部”,分设了与选项体育课相对应的各单项俱乐部,并纳入体育教学管理,构成体育课“学”、俱乐部“练和用”的整体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①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选择体育课和俱乐部。教师以专项为主,对学生实施系统化教学,避免了教师因个人知识问题导致教学泛而浅、教不透的弊端,保证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在主体内容上的延续性。
②教师可依据主体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和补充教材,打破了教学内容固定、呆板的组合,有利于体现教师的特长和专业水平,形成相同项目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运作方式简单。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课和俱乐部;教师培养学生体育干部,督导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和运作群众体育活动。在运作中,紧扣“学生体育学生办”的宗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树立“健康投资”的理念,逐步形成学校、学生、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模式。
④体育俱乐部与体育课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主流,引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直接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
由于上述特点,在俱乐部的活动中,每年由教师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开展的群体活动占校园体育活动的90%以上;每学年培养的学生体育骨干百余名,组织的校级群体活动达10多项。体育俱乐部自1999年以来,基本做到了每周都有体育活动安排,每月启动一项校内体育比赛,每年举行一次校际间体育文化交流;全年学生参与15万余人次,场馆使用率达80%以上。
体育俱乐部与各类体育协会、院系、班级构成的多类型群体结构,形成了校际、校级、院系及小团体的多层次体育活动,有效地创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并直接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对培养湖南大学学生成为身心两健的现代化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篮球是湖南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我校的男子篮球队是一支高水平的体育代表队,其竞赛成绩不仅在湖南高校独领,而且在全国大学生CUBA赛场上也令人瞩目。近三年的战绩是:
2003年获湖南省大会男子篮球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篮球精英赛冠军(江西赛区)、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男子篮球第六名。
认识到男篮的显赫成绩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学校极其重视营造篮球氛围,并着重在承担篮球竞赛组织上进行投入,近三年主持的篮球竞赛有:
上述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对外影响,而且形成了湖南高校篮球运动以“湖大”为中心的竞赛格局。目前,强大的队伍实力和竞赛组织能力合二为一,已烘托出湖大篮球成为全国高校的体育品牌,我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国大学篮球协会的单位和湖南省大学生篮球协会的主席单位。